新闻资讯

您正在访问工业互联网行业应用平台,工业互联网标识前缀:

88.118.94071 前往国家顶级节点服务平台查询

聚焦“省城养老”②丨医养结合!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发布日期:2023-04-14

近年来,山西省积极推进“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模式,打造集养老护理、医疗康复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持续性、针对性的医疗养老服务,托起幸福“夕阳红”。日前,国家卫健委发文推广太原市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典型经验。

山西省老年公寓是山西省内规模较大、设施完善的典型“养办医”机构,该公寓养老、医疗、康复服务有效融合互补,实现了老人不出院门,就能享受到便捷的医疗服务。

▲山西省老年公寓外观

“托老所”里托起幸福晚年

“赵奶奶,今天中午好好吃饭了吗?”

“吕奶奶,下楼转悠要多穿点。”

3月29日,走进位于太原市小店区的山西省老年公寓,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房间,给午后的时光增添了几分惬意。

▲老人在休息大厅做手指操

刚睡醒的老人们有的两两相伴在楼道里遛弯,有的坐在轮椅上读报纸,有的在活动室里津津有味地吃着水果……护理人员在帮老人们叠被子的同时,还不时出来查看老人的情况。“我每天早晨5点就来照顾这些老人,帮助他们洗漱、换衣服、整理床铺……和这些‘老小孩’们天天待在一起,就像自己家人一样。”护理员王妙然说。

▲护理员照看老人

“我们把公寓分为介护区和自理区,介护区就是为失能、失智老人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每位护理员服务4-6位老人,每层楼还配有护理站和3名护士,为卧床老人提供输液、打针、喂药等医疗服务。”山西省老年公寓护理部主任赵润娥说。

走进公寓10层介护区,映入眼帘的就是每个病床前亮眼的标识牌。“我们会根据每位老人的疾病设置护理标识牌,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服务。”赵润娥介绍。

▲卧床老人床头醒目的标识牌

83岁的李芹花入住公寓后出现自理能力下降、意识不完全清楚等问题,护理员就经常和老人聊天,帮助她回忆过去一些记忆深刻的事,并且每天陪着她在楼道里慢慢地行走。4个多月后,她日常活动能力逐渐好转,脸上笑容也越来越多了。“之前以为老伴儿就这样糊涂下去了,没想到她还能逐渐好转,看着她慢慢在恢复,我心里是真高兴。”李芹花的老伴坦言。

在老年公寓里入住的老人有260名,年龄最长者103岁,他们患有各种慢性病,失能、半失能者占60%。“他们在这里,可以得到‘孩子般’关爱和照料,让他们有尊严地度过晚年。”赵润娥说。

养老更有“医”靠

2016年,山西省民政康复医院正式运行,为住养老人提供医疗、康复服务,自此,山西省老年公寓的住养老人到医院看病仅百米距离。

▲山西省民政康复医院外观

“老人入住公寓后,康复医院第一时间建立健康档案,实行‘一人一档、永久存档’,其中包括既往病史、主要健康问题、用药情况等,由医生和护士共同整理,便于对老人提供个性化医护服务。”赵润娥介绍。

90岁的李雅莉入住公寓已有13年,因为孩子们工作忙,不希望成为他们的负担,就和老伴儿来这儿住下了。

▲90岁的李雅莉

“我跑了好多家养老机构,这里给我一种家的感觉,最后才选择住在这里。后来这里建立了康复医院,‘可养可医’的服务更符合老人的实际需求,我和孩子们都非常满意。”李雅莉介绍,她因患有糖尿病,经常要去医院购买胰岛素,之前在家的时候要坐很长时间公交车才能到达医院,在这儿下楼就可以找医生开药,能在“家”门口就医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

“先迈左脚,慢慢走,注视前方。”采访中,山西云媒体记者还看到康复医院的医生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做康复训练。

▲康复医生上门做康复训练

“我们通过‘大养老+小医疗’的模式,实现院内医疗区与住养区之间双向转诊、高效衔接的闭环管理,将老人日常护理、健康管理、中医保健、失能康复等方面全面融合,让住养老人‘生活有照料,医疗有保障,人文有关怀’,安享晚年,幸福生活。”赵润娥说。

“医养结合”迈上新台阶

人老了最怕生病,由于“老年病”的常发、易发和突发性,患病、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治疗和护理问题困扰着千家万户。

不同阶段的老人需求也不尽相同,60岁出头的老人更看重“养老”,如何满足精神生活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70岁以上的老人对医疗资源依赖性更强,医养结合对他们来说更重要。

▲康复医院的理疗室

山西省老年公寓搭建起独具特色的“小病不出门、常病不离院、大病直通车”的医疗合作体系,让专业医疗资源融入养老各环节,有效提升医养结合的质量和水平。医疗与养老相结合的模式,有效解决了老人的养老及就医问题,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

2016年6月,太原市被国家卫健委